市委十一屆七次全會提出,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部鴻篇巨制,我們必須加快創新發展,全力打造更多更好的中國式現代化唐山場景。中國式現代化唐山場景內容豐富,其中,產業升級、結構優化的發展場景位于十大場景之首。
產業興則百業興。近些年來,全市上下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唐山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引,展開了產業轉型升級的生動實踐,經濟總量穩步提升,傳統產業提檔升級,新興產業提速增量,現代服務業提效擴容。今年前三季度,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為6349.4億元,同比增長4.3%,分別位居全省第1位、第2位;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.1%,分別高于全國、全省3.2和1.5個百分點;鋼鐵附加值產品占比達到39%,精品鋼鐵、新能源、電子信息、新材料、綠色化工和節能環保六大新工業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分別為10.2%、33.8%、29.9%、8.2%、6.9%和6.6%;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.5%,高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.4個百分點;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.8%,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5.2%,比2021年提高了2.9個百分點;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.1%,分別高于全國、全省1.8和1.0個百分點;新增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7家,居全省首位。
在看到成績的同時,我們也不得不清醒地認識到,唐山產業轉型升級步子邁得還不夠快,產業結構依然偏重,全市傳統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近九成;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38.6%,低于全省平均水平。為此,唐山要打造產業升級、結構優化的發展場景,實現到2035年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,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成效,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、信息化、城鎮化、農業現代化的遠景目標,需要我們踔厲奮發,勇毅前行。
努力打造產業升級、結構優化的發展場景,需在增強產業鏈、供應鏈韌性和安全上下功夫。一是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,發揮創投基金、產業基金的作用,加快打造重點打造精品鋼鐵、綠色化工、綠色建材、高端裝備制造4條標志性產業鏈,新能源、節能環保、海洋產業、信息智能4條成長性產業鏈,基因技術、類腦智能、空天開發等N條前瞻性產業鏈的“4+4+N”現代化產業鏈條,培育“萬億級產業、千億級企業”。二是實施穩鏈補鏈強鏈創鏈工程,聚焦全市重點產業,有針對性地疏堵點、通斷點、育高點、延強點,提升產業鏈整體質量水平,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、更高附加值、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。三是實施標準強市、質量強市、品牌強市戰略,壯大軌道交通、精品鋼鐵、應急裝備等傳統優勢領域“唐山制造”品牌,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核心競爭力的“質量標桿”企業。四是實施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提升戰略,各縣區分行業制作出產業鏈圖譜,做好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,建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評估和風險預警制度,推動產業鏈、供應鏈、創新鏈、物流鏈高效運轉、協同升級,提高全要素生產率。
努力打造產業升級、結構優化的發展場景,需在提升新型工業化質量和效率上下功夫。一是深入實施領跑者行動,立足鋼鐵、化工、裝備、建材產業主導地位,著力推動主導產業技術革新、產品創新、產業更新,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,形成高度聚集、上下游緊密協調、供應鏈集約高效的產業集群。二是實施新賽道行動,培育壯大人工智能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高端裝備、綠色環保、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,開發更多應用場景,打造第二個“萬億級產業”。三是實施新動能行動,深挖生產性生活性服務業潛力,發展服務型制造新模式,通過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的深度融合,將互聯網、物聯網、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嵌入制造過程,推動制造企業由提供單一產品向提供“產品+服務”乃至“制造融合服務”轉變,實現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高效化、高端化和服務化。
努力打造產業升級、結構優化的發展場景,需在拓展承接京津產業轉移深度和廣度上下功夫。深入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,推動京津區域產業互聯、政策互通、資源共享、平臺共建、場景共用,構建區域間產業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聯動機制,共同打造鋼鐵、石化、汽車、軌道交通裝備、生物醫藥等世界級產業鏈集群,協同完善與京津地區產業鏈供應鏈布局。加快推進與京津協同發展的要素市場建設,積極參與京津冀技術轉移聯盟建設,完善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方式,促進技術要素與資本要素融合發展。
努力打造產業升級、結構優化的發展場景,需在提升縣域經濟實力和水平上下功夫。一是實施特色產業引領戰略,堅持有所為、有所不為,按照因地制宜、統籌協調、錯位發展的思路,每個縣(市、區)重點發展2-3個特色主導產業,推動特色產業在規模、質量和品牌上上水平、求突破,提升縣域經濟的整體實力。二是實施開發區(園區)提升戰略,完善開發運營、招商引資、人才引進機制,加強開發區(園區)基礎設施承載能力,將開發區(園區)打造成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、國家高(新)技術產業(化)基地。三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,結合縣域產業特色與優勢,發展一批創新能力強、引領作用大的骨干高新技術企業,支持“專精特新”企業發展,依托縣域骨干企業以商招商,不斷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。
(作者為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室主任兼科研處處長、教授)